“一嘗有味三拍手,十里聞香九回頭”。沔陽三蒸,是仙桃逢年過節(jié)雷打不動的傳統(tǒng)美食。選用大米米粉拌上魚蝦,野菜、藕塊投簞而蒸,出鍋后那質溶鮮香的口感所傳承的,不僅是一道仙桃名菜,更是代代相傳的歷史文化印記。
“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一朝無水淹,狗子不吃鍋巴粥。”年近8旬的爺爺講起“沔陽三蒸”,首先提到了仙桃的洪澇,“以前的仙桃叫沔陽,自古就是盛產糧米的魚米之鄉(xiāng),是江漢平原的糧倉。但卻是個害怕水淹的‘水袋子’。”
當時常發(fā)水災的沔陽“一年雨水魚當糧,螺蝦蚌蛤填肚腸”。因為洪澇,大家都吃不起粒粒如珠璣的大米,只好用少許雜糧磨粉,拌合魚蝦,野菜、藕塊投簞而蒸,以此充饑。久而久之,蒸魚、蒸肉、蒸藕的沔陽三蒸菜,便發(fā)展成了馳名天下的地方特色菜。
“乾隆皇帝巡游江南,嘗了這三蒸,就將這三蒸納入了御膳坊,珍珠丸、珍白丸等多種蒸菜都是后來衍生而來的。”爺爺說起蒸菜,一下打開了話匣子。他說,民國年間,北京的虎跑坊,有家餐館懸牌“湖北三蒸館”。東北軍少帥張學良是著名的美食家,一日,他路經(jīng)虎跑坊,見到“湖北三蒸館”非常好奇,遂進門品嘗一番,飯后就題聯(lián)曰:“一嘗有味三拍手,十里聞香九回頭”。
“那時候家里窮,你爸爸和大伯們去上學,都是帶夠一個星期的咸菜、辣醬就飯吃。等到過年,一家人才能吃上一回蒸菜。”對于一輩子生活在仙桃的老人們,沔陽三蒸是一道特別的菜肴。只有孩子考上大學、一家人團聚等重要的日子,才會端上蒸菜。
“每逢過年,你奶奶和大嫂就會早早準備好粗米粉,將魚、肉腌漬好,拌好后放入竹簞中。米飯放在最下面,蔬菜鋪在中間,魚塊、肉片放在最上面。”爺爺說,以前每年一起吃蒸菜的日子,都是最快樂的日子。
“雖然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蒸菜變得不再‘隆重’,但是蒸菜里蘊含的情感對仙桃人來說,永遠也不會變。”爺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