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叮鈴鈴……” 9月12日下午5時許,“2018年湖北環(huán)保世紀行”采訪組走進潛江市浩口鎮(zhèn)柳洲村時,村里正響起清脆悅耳的搖鈴聲。 聽到鈴聲,六組村民劉正嬌習慣性地提溜著一袋垃圾出了門。 家門口,56歲的村民彭本年駕著四輪電動車,正搖著鈴鐺,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可回收垃圾請放入藍色垃圾桶。” 電動車后排,整齊碼放著藍、綠、灰、紅四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上面對應寫著“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 “嗯。”劉正嬌一抬手,垃圾入桶。 接著,彭本年搖鈴駕車,駛向下一戶。 村里沒了垃圾桶 老彭是湖北美龍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聘請的垃圾清運員。 每天上午9時30分、下午5時30分之前,他都會駕著車、搖著鈴,上門收垃圾。 這家公司于今年開始承接潛江市農村垃圾精準治理項目,聘請當?shù)卮迕駬伪崋T、清運員,負責全市23個鄉(xiāng)鎮(zhèn)、403個村、2699個灣組、15.8萬戶居民的生活垃圾清掃保潔、收集運輸服務。 “公司以‘垃圾不出門、沿路不見桶’為標準,實施上門、搖鈴、分類、投放的精準收集模式,然后將垃圾清運至中轉站進行分類處理。”美龍公司總經理王理介紹,今年5月進村之前,公司進行了摸底調研,決定采用“搖鈴收垃圾”的集中清運方式,并取締了每家每戶門口的垃圾桶。“垃圾桶管理不好,反而容易對環(huán)境造成二次污染,易滋生蚊蠅、臭味。”王理解釋。 起初,村民對這些措施并不習慣,甚至有抵觸情緒——對鈴聲充耳不聞,被取締的垃圾桶又回到了家門口。 在村干部的幫助下,王理和員工上門反復做工作,通過現(xiàn)場宣傳會、流動廣播、宣傳欄、居民告知信、知識手冊等多種方式,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提升村民環(huán)境衛(wèi)生和資源節(jié)約意識。 “垃圾分類有三大好處,一是變廢為寶,循環(huán)利用資源,回收1噸廢塑料可回煉0.6噸柴油;二是減輕環(huán)境污染,降低處理成本,廢棄的電池中含有金屬汞、鎘等有害物質,規(guī)范收集處理后,可減少危害;三是改善農村環(huán)境,推進文明進程,民眾得實惠。”王理說。 漸漸地,垃圾分類意識、環(huán)保意識伴隨著搖鈴聲被越來越多村民接受。 在此基礎上,美龍公司又推行易腐垃圾減量化處置,請村民將瓜果類、剩飯菜類、蒿草類等易腐垃圾投入集中設置的漚肥池,待發(fā)酵、自然降解后鏟回田地施肥。村垃圾總量減少47%,保潔員、清運員的工作量大大減輕。 好環(huán)境,好心情 “原來,村里可是垃圾遍地、蚊蠅亂飛、惡臭撲鼻。如今,房前屋后干干凈凈,小路大道整整齊齊,犄角旮旯不見垃圾,甚至垃圾桶都看不到一只。”劉正嬌對村容村貌發(fā)生的變化有著切身感受,“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人的心情都不一樣。”她說。 “以前,用板車一車車將垃圾拖到指定地點,一天拖兩三車,我和老伴累得夠嗆?,F(xiàn)在,只需一個人、一個塑料袋、一把小火鉗,拾漏補遺就行。”村民柳谷振一直負責村里的衛(wèi)生,受聘于美龍公司擔任保潔員后,他不僅工作方式發(fā)生了變化,荷包也更鼓了,收入從300元/月漲到750元/月。 “戶分類、點分項、站處理、鎮(zhèn)考核、市監(jiān)督”,潛江市積極推行農村垃圾精準治理模式,實施農村環(huán)衛(wèi)市場化運作。引進美龍等公司,按照“精準分類、精準收集、精準管理”的要求,采用“上門、搖鈴、分類、投放”四部曲,為建立農村環(huán)境衛(wèi)生保潔和分類處理長效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為確保治理效果,該市還對市場化公司運行情況進行市、鎮(zhèn)、村三級督辦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撥付運行費用的重要依據,對保潔質量不達標的,按一定比例從運行費用中扣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