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南路也許不像西湖那樣有名,但是它的美是在詩里的、畫里的、人們的心里的。并且它的附近有著眾多的高校,這里統(tǒng)計了一下。
武昌南湖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南湖,而武昌的南湖,既缺少杭州西湖深厚的歷史底蘊,也沒有武漢東湖高調的人文風光。 對于在南湖周邊居住或曾經(jīng)生活過的人而言,他們眼中的南湖,不但美得不像話,還充滿了使人癡迷的詩情畫意。 畫中的武昌南湖水墨畫《南湖灣雨中寫生》:
畫面中,近處的土坡旁民房錯落有致,中間的湖面上舟楫往來頻繁,遠方的水岸邊云天迷離……好一派引人入勝的湖光山色,簡直不要太美了。 畫面上的題跋為:“昔時車過南湖灣雨中寫得此景,偶爾憶及撿案頭余紙急就。一九五七年,黎雄才。” 作者黎雄才是廣東人,著名的中國畫家、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53年由于工作原因遷至武昌解放路居住,時為中南美術??茖W校的副教授。 他的家鄉(xiāng)肇慶也有一個與南湖相似的星湖,河道縱橫、蘆葦叢生。雨中的南湖,大約撩起了他的思鄉(xiāng)之情,筆墨里飽含著一種淡淡的鄉(xiāng)愁。 詩中的武昌南湖七絕《武昌南湖度夏》: 湖山新雨洗炎埃,萬朵青蓮鏡里開。日暮菱歌動南浦,女郎雙槳蕩舟來。 詩中,雨后黃昏的空氣清新宜人,明鏡似的湖面上蓮葉接天遮日,采菱的姑娘伢劃著小船穿行于荷花叢里,不時地傳來一陣陣嫣然的笑語歡歌。 作者名叫丁鶴年,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家居武昌。他筆下的南湖風光秀麗、美女如花,也是一個避暑休閑的好地方。 擁有悠久歷史的武昌南湖湖北素來號稱“千湖之省”,武昌很早便有“九湖十三山”的說法。所謂的“九湖”,并非是一個確切的數(shù)目,而是很多很多的意思。 古時武昌城的東南邊,除去數(shù)個山坡坡之外,就是長江泛濫后留下來數(shù)不清的水凼子。湖塘之間溝渠縱橫、河道相通,統(tǒng)稱為“南湖”。 早在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陸游探訪武昌城后,曾寫到: “下瞰南湖,荷葉彌望中為橋,曰廣平,其上皆列肆,兩旁有水閣極佳,但以賣酒,不可住。山谷云,憑欄十里芰荷香,謂南湖也是。” 其中,最大的一條河渠叫“巡司河”,溝通了南湖、湯遜湖等與長江的聯(lián)系。因而南湖周邊不僅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城市水上交通的要津。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因道路施工在一個叫“老人橋”的土坡上,挖出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后經(jīng)考古專家認定屬于新石器晚期的遺物,土坡附近是長江中下游原始社會未期人類的聚居地之一,距今約3500年左右。 這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表明了自古至今南湖就是一個能夠“詩意地棲居”的地方。 從上世紀中葉以來,南湖的周圍開始填湖造地,陸續(xù)蓋起了許多工廠、學校和居民區(qū),被蠶食的水域面積逐年縮小。 在原1930年代的軍用機場的基礎上,1951年南湖建成了武漢的首個民用機場。至1980年代能夠起降中型客機,成為湖北最大的航空樞紐。 盡管1995年隨著漢口天河機場的落成,南湖機場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改建成大型的住宅小區(qū),但已成為人們心中一個抹不去的時代記憶。 實際上,按照行政區(qū)范圍的劃分,南湖屬洪山區(qū)的管轄。目前水域僅有8平方公里左右,在武昌的城中湖排名上為老三,次于湯遜湖和東湖。 湖區(qū)的面貌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快速公路穿湖而行,水面上架起了兩座宏偉的大橋。昔日汀葭蒼蒼、煙水茫茫的樣子,已被高樓林立、虹橋凌空的景觀所取代。
全國唯一的“高校之湖”同樣是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許多高等學府相中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在此安營扎塞、遙相呼應,給南湖營造了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 它們有湖北工業(yè)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等等。近水樓臺的更有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和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創(chuàng)建于1951年,因背靠著南湖而平添了幾份清純與秀色。校園內(nèi)楊柳依依、鳥語花香,處處可見一種浪漫的人文風情。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創(chuàng)建于1948年,當學校搬遷至南湖之濱時,巧妙地將一段湖塘置于校園的中心,湖光水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最得湖景之勝的是創(chuàng)建于1952年的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放眼望去,校園三面環(huán)湖、坐擁獅子山,面積為5平方公里,占據(jù)了長約9公里的湖岸。幽雅寧靜的環(huán)湖綠道、鱗次櫛比的教學建筑,構成了一道別具韻味的風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