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著名十大書法家 1、王羲之,2、顏真卿,3、趙孟頫,4、柳公權(quán),5、王獻之,6、蘇軾,7、董其昌,8、張旭,9、米芾,10、懷素。 1、王羲之
所處時代:東晉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丹陽尹王曠的兒子,太尉郗鑒的女婿,有“書圣”之稱。 憑借門蔭入仕,歷任秘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太守,累遷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九年(353年),組織蘭亭雅集。撰寫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永和十一年(355年),稱病棄官,遷居于紹興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漢魏筆風(fēng),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fēng)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書法史上,與鐘繇并稱"鐘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xiàn)以老莊哲學(xué)為基礎(chǔ)的簡淡玄遠,又表現(xiàn)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chǔ)的沖和。” 2、顏真卿
所處時代:唐朝 顏真卿是唐代的名臣、書法家,世人稱之為“顏平原”。在書法歷史上,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書法家,是楷書四大家之一,創(chuàng)造了氣勢磅礴的“顏體”。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xué)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chuàng)“顏體”楷書,對后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quán)、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quán)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3、趙孟頫
所處時代:宋末元初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是宋末元初的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在書法成就上,趙孟頫善篆、隸、真、行、草書,以楷書和行書聞名于世,風(fēng)格秀逸,創(chuàng)“趙體”。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臺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敬。歷任集賢直學(xué)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xué)提舉、翰林侍讀學(xué)士等職,累官翰林學(xué)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xué)多才,能詩善文,通經(jīng)濟之學(xué),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fēng),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fēng)遒媚、秀逸,結(jié)體嚴整、筆法圓熟,創(chuàng)“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并稱“楷書四大家”。 4、柳公權(quán)
所處時代:唐朝 柳公權(quán)(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唐朝中期官員、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 柳公權(quán)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早年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并入夏州李聽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長在朝中。共歷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xùn)|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權(quán)去世,年八十八。獲贈太子太師。 柳公權(quán)的書法以楷書著稱,初學(xué)王羲之,后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chuàng)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后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并稱“楷書四大家”。傳世碑刻有《金剛經(jīng)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等,行、草書有《伏審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傳世。柳公權(quán)亦工詩,《全唐詩》《全唐詩外編》均存其詩。 5、王獻之
所處時代:東晉 王獻之,東晉時期的書法家、詩人、畫家、官員,“書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從小跟父親練習(xí)書法,兼精楷、行、草、隸,以行書和草書最為聞名。 6、蘇軾
所處時代:北宋 蘇軾,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詩清新豪健,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豪放雄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著述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 7、董其昌
所處時代:明代 董其昌,明朝后期大臣,也是晚明最杰出、影響最大的書法家。董其昌在書法上,以行書的造詣最高,集古法之大成,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fē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 萬歷十七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一度擔(dān)任皇長子朱常洛的講官。歷任湖廣提學(xué)副使、福建提學(xué)副使、河南參政,因病辭職。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繼位,授太常少卿、國子司業(yè),參修《明神宗實錄》。天啟五年(1625年),出任南京禮部尚書,因事辭官。崇禎五年(1632年),出任太子詹事。崇禎七年(1634年),回歸鄉(xiāng)里。崇禎九年,去世,謚號“文敏”。 董其昌擅于山水畫,師法于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shè)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巖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畫作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作品《戲鴻堂帖》(刻帖)。頗能詩文,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等。 8、張旭
所處時代:唐朝 張旭,唐代書法家,因酷愛飲酒,世人稱之為“張癲”。張旭在書法上最為精通草書,他善于將客觀事物加之自己的主觀感受,在前人的書法長處上進行創(chuàng)新,使自己的狂草藝術(shù)在盛唐達到高峰。 9、米芾
所處時代:北宋 米芾,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在書法上用功極深,造詣頗高。米芾擅長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以行書的成就最大,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又講求意趣個性。 10、懷素
所處時代:唐朝 懷素,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圣”,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引碑入草開創(chuàng)者李志敏曾評價:“懷素的草書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