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開封的花生格外喜歡,如果要是半個月不吃花生,就會格外想念,甚至想流口水。這個藏于民間的最樸實的食材,卻被心靈手巧的開封人做成了各種各樣的美味食品?;ㄉ拿趾芏啵捎谒谴禾煜路N,秋天“花落在地,而生子土中”,所以也叫落花生。歷史上還有把它叫做落地生、萬壽果、落生、番豆、落花參、無花果、番芋、千歲子的。小時候,老家叫它“羅參”(音),母親曾給我破迷說:“紅屋子,麻帳子,里面坐著白胖子。”謎底就是“花生”。 藥用價值
花生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花生含不飽和脂肪酸、膽堿、卵磷脂等營養(yǎng)成分,可增加毛細血管的性,預防心臟病、高血壓、腦溢血的產生,防止膽固醇在血管沈淀、堆積而引起動脈硬化?;ㄉ鷼ず心鞠菟丶癇谷甾醇,可降血壓、降血脂。
花生原來歷史久 我曾經犯過一個低級錯誤,緣于當時學識的淺薄,批判街頭的“大宋花生糕”,以為花生明代才傳入中國,是因為當時沒有看到更翔實的文獻記載,花生早在漢代就已經在中國種植了,1992年的時候,經過兩年多的考古發(fā)掘,在陜西咸陽漢景帝劉啟陵墓的文物中,初步清理出花生十幾顆,既有帶殼的,也有花生米。經考古學家們分析,證明我國種植花生的歷史已經有2000多年,我國也是原產地之一。唐朝有個叫段成式的人,他寫了一本《酉陽雜俎》,其中有“又有一種形如香芋,蔓生,藝者架小棚使蔓之,花開亦落土,結子如香芋,亦名花生”的描述。元朝人賈銘在《飲食須知》中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兒多食,滯氣難消……”的記述。清朝人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中有“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的記載。這說明中國在宋、元年間已有花生栽培,而且是與甘薯等作物同時從南洋諸島國得來的。我當時沒有在《東京夢華錄》中找到花生的記載,以為宋代沒有花生。現在看來,中國本土的花生早就有了,只不過后來又從國外傳來了“洋花生”。 花生是光緒后期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全國性經濟作物,其種植最初限于閩粵一帶。19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國內外市場對花生、花生油需求量的增加和美國大籽花生的傳入,花生栽培很快由閩粵推廣到長江流域和北方各省。京漢、津浦、隴海、膠濟、京奉等鐵路沿線和山東煙臺周圍地區(qū),發(fā)展尤為明顯。隴海沿線地區(qū),過去很少種花生,光緒二十年(1894年)后,隨著美國大籽花生的傳入,種植迅速擴大,荒沙棄地,“今皆播種花生,而野無曠土矣”。中牟、開封、蘭封三縣出產尤多(《農商公報》,第65期,第34頁,民國八年十二月)。開封土壤適宜種花生,過去一度流傳著:“沙區(qū)的花生(兒),百姓的命根(兒)”的民謠。 在《開封市糧食志》中筆者查閱到,光緒年間的花生品質差,產量極低,每畝50斤左右。開封小花生,質地細膩,食味醇香。小花生品種至今本土還有,我們老家稱其為“百天糙”,就是成熟早,花生果小,但是很好吃。直到1912年由傳教士帶來的意大利花生傳入河南,到了1913年開封才開始種植,當時稱為“大花生”或“洋花生”,這種花生較本地花生收成好、產量高、出油率高,很受百姓喜歡,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逐漸取代小花生,代表品種有“開封大拖秧”。 花生曾助岳家軍 相傳,在南宋紹興年間,岳飛率領岳家軍,直奔朱仙鎮(zhèn),大戰(zhàn)金兀術于牛頭山下。不料,正當岳飛傳令三軍行將發(fā)起總攻的時刻,糧草一時供應不上。這時,岳元帥熱切地盼望前去調運糧草的常勝國將軍快點回來!他站在石階上向遠方眺望,情不自禁地仰天喊道:“常勝國啊,常勝國,快來呀!”話音剛落,只見天色驟變,風起云涌,接著,“嘩嘩啦啦”下起“雨”來。岳飛定睛一看,原來自天而降的不是雨點,也不是冰雹,而是一顆顆拇指大、黃澄澄的長圓形東西。岳飛抓起幾顆搖了搖,里面“嘩嘩”作響,剝開麻沙沙的外殼,立即滾出粉紅色的橢圓形籽,少者每顆一粒,多者二至三粒。用手指將粉紅色的薄皮搓掉,出現在眼前的是白生生、飽盈盈的圓豆,兩瓣合攏,香氣撲鼻,聞者生津,誘人腸胃。岳飛吃了幾顆,頓感頂饑解渴,不禁仰望天空,暗暗感謝蒼天援救。岳飛正欲傳令三軍收果就餐,忽然探馬前來稟報說:“此果落遍我軍陣地,對方一顆也沒有。”岳飛施令道:“我軍將士要節(jié)約食用,盈余之果分給附近村民!”探馬正要返回傳令,忽然停腳問道:“請問元帥,此果何名?”岳飛笑望左右,不知怎么回答。這時一位大將笑著說:“此果是元帥呼喚常勝國時降落的,就諧音命名為‘長生果’吧!”大家一聽,都覺得頗有道理,又覺得這個名字還有吉祥之意,便紛紛表示贊成。岳飛笑著點了點頭,然后猛一揮手,說道:“好!就叫‘長生果’!” 這一仗,岳飛大勝。后來,岳飛還沒有來得及直搗黃龍府,便遇害在風波亭。開封百姓聞訊后,悲痛至極,便在朱仙鎮(zhèn)內修建了一座岳廟,并把岳飛給他們的“長生果”種在本地,表示對岳元帥的紀念。于是“長生果”便在開封世世代代繁衍下來了。當然這僅僅是美麗的傳說,同時也說明早在宋代,開封已經有花生種植的歷史了。 開封一帶的老百姓,對花生是有著特殊感情的,流傳至今的“長生果”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花生食品美味多 開封有“花生王國”之稱,開封花生制品繁多,諸如焦炒花生、咸焦花生、虎皮花生豆、甜香花生糕、花生粘、花生酥、花生糖等。 開封花生糕原名花生酥,系回族傳統(tǒng)食品,民間相傳在宋代的時候,居住于青海省一帶的回族東遷至開封謀生,遂將該食品制作技藝帶至中原地區(qū)?;ㄉ衷瓰榛ㄉ疤呛现贫?。后增加玫瑰、棗泥、豆沙等10多種輔料,使滋味更多樣,傳說曾被列入北宋宮廷食譜。制作時先將花生仁脫去外衣,微炒,使其呈淺黃色,再粉碎成面。然后熬漿糖,墊花生粉,倒于石板上進行短時間散熱后,打成白色固體狀,切塊,成為成品。產品呈長方片形,整體黃白色,光澤油潤,造型周正,刀口整齊,不粘牙、不墊牙,能化痰止咳、理肺健胃。 花生除了油炸、鹵煮之外還可以與雞丁一起做成“醬瓜雞”。這道菜好多人都會做,但是做得經典的不多,王饃頭家算一個。要保證花生的脆,花生必須放一盛器中,倒入開水浸泡20分鐘,剝去紅皮,再用涼水泡1夜,第二天潷去涼水,投入開水中汆過,立即撈出。雞肉和醬黃瓜切成花生米大小的丁,加入調料精心烹制而成,成品出來色澤淺紅,脆嫩爽口,醬香濃郁,酒飯皆宜。 每年的秋天,新花生下來的時候,開封大小餐館都會有一種涼菜叫“面花生”,或者與毛豆兩摻,或者單獨盛盤,有的是原味,有的加了八角、食鹽,吃這道菜的時候不用筷子,直接下手,抓起一把剝著皮兒,喝著小酒,花錢不多,圖個娛樂。 沒有哪個城市像開封一樣,隨處可見花生食品,無論是飯店還是地攤兒都有它飽滿的身影。一聲“花生兒——艮焦!”或者“五香花生仁兒——咸焦——”悠揚的叫賣聲,把人的思緒一下子拉到千百年前的老開封市井之中。一座城成就了花生,花生也給這座城的美食帶來了別樣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