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的吃法 年年過初夏,年年吃槐花。 春夏之交,豫東平原上的槐樹剛剛吐蕊,花苞很小,又白又嫩,一串串掛在枝頭,在黃黃綠綠的槐葉叢中若隱若現(xiàn),湊近了瞧,每一?;ò几糯倥男∧_似的——這個比方比較變態(tài),但是槐蕊的形狀確實(shí)像極了小腳。我曾經(jīng)從網(wǎng)上下載舊時女子纏足的照片,用photoshop把小腳部分摳出來,再縮小10倍,跟尚未綻放的槐花作對比,越對比越覺得像。不僅我覺得像,我媳婦也這樣認(rèn)為,所以她管槐蕊叫做“槐腳兒”。 找一架竹梯,爬到槐樹上,把“槐腳兒”捋下來,捋到柳筐里,洗干凈,加鹽,撒面,磕倆雞蛋,拌勻了,攤成薄餅,用平底鍋來煎。煎的時候多放油,火要小,多煎一會兒,把底面煎黃,翻一下鍋,再煎另一面,煎得“槐腳兒”滋滋作響,一股白氣裹著鮮香直沖鼻梁。 “槐腳兒”煎餅,簡稱“槐餅”?;憋灴梢灾苯映?,也可以再回鍋繼續(xù)加工。比如說,您把剛才煎好的槐餅切成菱形塊,配青菜同炒,青菜翠綠,槐餅金黃,黃綠相間,又香又鮮。或者把槐餅撕成小片,用淀粉勾薄芡,鍋里少放油,先用胡椒熗一下鍋,完了把胡椒鏟出來,倒入槐餅,翻炒兩三下,再倒入芡汁,澆上米醋,蓋上鍋蓋,改小火燜一會兒,關(guān)火出鍋,盛到白瓷盤里,湯汁明亮,槐餅有鯽魚的味道。 “槐腳兒”適合煎著吃,也適合蒸著吃,甚至還能做成沙拉。 蒸比煎更簡單。“槐腳兒”淘凈,控干水分,加鹽,稍微撒上一些面粉和一點(diǎn)兒玉米粉,再滴上兩滴小磨油,拌勻了,攤到鍋篦上,大火猛蒸,最多10分鐘就可以起鍋。蒸熟的“槐腳兒”仍然潔白鮮嫩,不怎么香,但是很鮮很甜,比起油煎的槐花餅來,它保留了槐花更多的鮮味兒。 “槐腳兒”可以生吃,但是略微有那么一點(diǎn)點(diǎn)生草氣,胃口弱的人可能不喜歡,要想去掉生草氣,還得在滾水里焯一下。焯水要勻,時間要短,用大笊籬盛著入鍋,在咕嘟嘟翻滾的開水里稍微晃那么三四下,趕緊撈出過水,最后把水?dāng)D掉,放到沙拉盆里打散,澆上小半碗料汁,是一道很爽口的下酒菜。 我愛吃槐餅,也愛吃蒸槐花和槐花沙拉,而且我覺得這三樣佳肴都可以下酒?;憋炇菨庀阈?,適合佐白酒;蒸槐花是清香型,適合佐黃酒;槐花沙拉鮮甜爽口,適合佐啤酒。 “槐腳兒”很鮮嫩很好吃,蒸煎涼拌都相宜,可惜它作為花苞的時間非常短,3天不到就綻放了,5天不到就完全綻放了,然后最多再過半個月,完全綻放的槐花就會變干變黃,從枝頭上飄落下來,零落成泥碾作塵,不能吃了。好在綻放了的槐花也能吃,只要它還沒有落地,就可以做我們的口中食。 鮮槐花可以曬干存放。曬的時候需要技巧,直接暴曬絕對不行,會在暴曬過程中爛掉。為了不讓槐花爛掉,攤曬之前最好煮一煮,把槐花煮熟,攤涼,放到老式洗衣機(jī)的甩干桶里,甩凈水分。 宋朝人為啥不吃槐花 我是研究宋朝飲食的,根據(jù)我的考證,宋朝人應(yīng)該不吃槐花。不信您去查查留存于世的宋朝飲食文獻(xiàn),不管是《吳氏中饋錄》還是《山家清供》,不管是《東京夢華錄》還是《武林舊事》,都沒有提到跟槐花有關(guān)的美食。我曾經(jīng)花費(fèi)幾年把《宋史》通讀一遍,也沒有見過食用槐花的記載。 槐花如此美味,宋朝人干嘛不吃呢?其實(shí)與槐樹的品種有關(guān)系。我們現(xiàn)代人吃槐花,吃的全是洋槐花,不是國槐花,而宋朝恰恰只有國槐,沒有洋槐。 洋槐又叫刺槐,國槐又叫家槐,這兩種槐樹的葉子長得差不多,只不過刺槐的枝條上有刺,家槐的枝條上無刺;刺槐的樹皮又粗又皴,家槐的樹皮相對光滑;刺槐一般開白花,家槐一般開黃花。刺槐的種子又小又扁,俗稱“槐籽”;家槐的種子又大又圓,俗稱“槐豆”。拋開這些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不談,用我們吃貨的眼光來看,刺槐和家槐的最大不同就是一個能吃,一個不能吃:刺槐開的花無毒,可以食用;家槐開的花有微毒,不適合食用。 國槐是土著,中國自古就有,而刺槐卻是新移民,它從海外抵達(dá)中國的時間還不到300年。所以說宋朝人民真沒福氣,他們吃不到無毒的刺槐,只能跟有毒的國槐打交道。 說國槐有毒,僅指它的花,國槐的葉子仍然可以吃。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里寫到一款“槐葉冷淘”,就是用槐葉做的。初夏時節(jié),從國槐上采摘最嫩的葉片,先焯水,再搗碎,擠出碧綠的汁液,用來和面,做成面條。面條煮熟,過冷水,撈到盤子里,用醬做澆頭,再撒幾片焯過的槐葉做裝飾。由于和面時摻了槐葉汁,面條是綠色的,所以這道面食在元朝人編寫的生活指南《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又被叫做“翠縷面”。 宋人食譜中還有一款“槐芽溫淘”,也是用槐葉做的面食。何謂“槐芽”?國槐的嫩苗是也。深秋時節(jié),搜集國槐的種子,曬干之后保存起來,來年春天與高粱同時播種,每兩畦高粱當(dāng)中插播一畦國槐,待槐苗長到一尺來長,掐掉樹頭,讓它只發(fā)側(cè)枝。高粱長得快,槐苗長得慢,高粱遮住了陽光,槐苗見不到太陽,葉片很嫩,枝條也很嫩,待側(cè)枝長到半尺左右,一一剪下來,連枝帶葉一起剁碎,搗成菜泥,拌以面粉,加鹽若干,和成面團(tuán),餳一天,抻成拉面,煮熟,不過水,即成槐芽溫淘。 曾有人問蘇東坡:“天底下什么東西好吃?”蘇東坡一口氣說了好幾樣:“爛蒸同州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都撥心面作槐芽溫淘,糝以襄邑抹豬;炊共城香稻,薦以蒸子鵝。(朱弁《曲洧舊聞》卷五)”陜西渭南的蒸羊羔,澆上杏酪,甭用筷子夾,只用小勺子挖著吃;河南商丘的撥心面,做成槐芽溫淘,用睢縣紅燒肉做澆頭;將豫北輝縣的香稻米蒸熟,配著蒸子鵝吃…… 蒸子鵝、蒸羊羔、紅燒肉、香稻米,個個是美味,而槐芽溫淘能躋身其中,說明它的味道肯定也是一流的。 在饑餓年代,國槐的樹皮也可以吃。北宋末年,金兵圍攻開封,城中食物困乏,槐葉被捋光了,饑民開始吃槐皮。槐皮不同于榆皮,它太硬,煮不熟,嚼不爛,直接吃下去能把人噎死,所以需要曬干砸碎,磨成粗粉,摻著雜糧吃。 我吃過一回槐皮。2011年初春,我去豫北大伾山太平興國寺小住,剛好當(dāng)?shù)馗銖R會,山上山下人山人海,連寺廟門口都擺滿了小吃攤,其中一個小攤上賣的是“槐皮饸饹”,據(jù)說小孩子吃了能祛除肚子里的蛔蟲。我既好奇又饞嘴,買了一碗嘗嘗,一股濃濃的羊肉香,想象中槐皮的怪味絲毫沒有。 這道小吃做法如下: 從國槐的枝條上剝?nèi)∧燮ぃ瑫窀桑胨?,磨成面,加鹽,加水,摻入面粉和小米面,和成面團(tuán),把面團(tuán)塞進(jìn)饸饹床子,使勁一壓,小指頭粗細(xì)的圓柱狀面條掉入開水鍋,煮熟撈出,不過水,拌羊肉澆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