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位于中國南來北往的中心交匯地,吸收了東西南北的各種美食元素,但湖北菜很難給外界留下一個固定而深的印象。就好比問人家湖北菜是什么味的,這問題的難度肯定遠遠高于“川菜”“粵菜”“江浙菜”甚至“湘菜”,因為湖北菜既有清淡派,也有麻辣派。既受下游江浙的清淡影響,更受到上游四川的麻辣誘惑。 但提及早餐,湖北的優(yōu)勢就很明顯了,尤其在武漢,號稱連吃半個月每天不重樣。細琢磨這話,其實有兩層意思:一是品種多樣,二是每種都頂飽,一天吃一樣就行,否則最有底氣說這話的應(yīng)該是廣東早茶。
排隊等買早餐的小朋友
武漢市街頭,典型的過早場景
一位愛好美食的央企前處長,毅然辭職后創(chuàng)辦的彩色湯包店,是這次我在武漢吃到的最美味湯包 武漢的早餐之所以“頂飽”,與其碼頭城市的起源很有關(guān)系。晚清通商開埠,作為長江經(jīng)濟帶的漢口崛起,需要大量碼頭工人,工人們進城每天吃完早飯就得去碼頭上裝貨卸貨,頂著江風(fēng)勞累,有時一天都吃不上飯,就必須來點糯米或重油的食物儲存在胃里,盡可能減少饑餓感,胡椒辣椒都是可以用來抵御寒冷江風(fēng)侵襲的佐料。經(jīng)過歷代小吃師傅的改進,慢慢演變成了今天見到的“豆皮”“熱干面”“重油燒麥”“糯米包油條”。
武漢三鎮(zhèn)民生甜食館,衣著入時的女性用竹簽串起幾個油餅往家里走。武漢人熱情而干練,在過早時能充分感受到武漢人的性格特點。
漢口小巷里的面窩店,這一帶是回遷居民區(qū),外貌破落但租金低廉,反而成為了美食集聚地。
站著吃熱干面,是武漢人最典型的標(biāo)志。 因碼頭而興盛的城市,市民氣息都會相對重一些。武漢的早餐更是最具世俗風(fēng)情,大大咧咧站路邊吃,搬板凳排排坐路邊吃,衣著入時的阿姨一手串起幾個油餅,昂然提回家吃,還有開著豪車,把一堆早餐放在后座上慢慢開回去帶給家人吃。總之,過早在武漢是個大事。
開私家車來漢口小巷給一家人買早餐的大叔。
三鎮(zhèn)民生甜食館的生煎包
漢口南京路,提著熱干面豆?jié){趕著回家吃的孩子
糯米雞
路邊搭小板凳過早 作為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湖北人,最不適應(yīng)北京的莫過于這里太缺少煙火氣,城市布局工整大氣是優(yōu)點,但想找點小吃美食也愈發(fā)困難。即便是在今天的武漢,美食聚集區(qū)也都是漢口漢陽的老城區(qū),武昌臨江邊的一帶。早餐小吃是辛苦行業(yè),攤主們凌晨兩三點起來,圖一個養(yǎng)活全家的辛苦錢。高樓大廈建起來后,房租也就大酒樓和連鎖快餐能承受得起,精耕細作的小吃攤在城市建設(shè)浪潮中只能一步步退縮到房租低廉的老城區(qū)。
被美味湯包驚艷到的小朋友
漢口嚴(yán)氏燒麥店,因為發(fā)面技術(shù)好,他家的面食特別受歡迎
漢口一對父子邊吃熱干面,邊等出租車。 熱干面對武漢人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種食物,當(dāng)?shù)匚飪r水平的風(fēng)向標(biāo)。十年前,當(dāng)熱干面漲價至一塊八和兩塊時,甚至驚動了市政府相關(guān)部門的過問。而經(jīng)過了近十年的物價調(diào)控后,熱干面卻仍然只維持了四至六元的親民價格。端一碗熱干面走在路上吃,曾是武漢特有的風(fēng)景。只是隨著近些年上班節(jié)奏的加快,更多人是買完熱干面裝袋就走。“好吃佬”主持人陳哥用熱干面來形容武漢人的性格:熱情,干練,愛面子。
用石磨研磨出的芝麻醬,拌出來的熱干面,香味更濃 熱干面的面條是煮了半熟的堿水面,在案臺上攤涼,拌上香油成為半成品。開賣時再下鍋煮開,撈起后加入醬油麻油芝麻醬蘿卜丁等配料,程序極為繁瑣。而一碗熱干面是否好吃,最具決定性的在于芝麻醬的竅門,大工業(yè)生產(chǎn)芝麻醬是機械打磨,齒輪高轉(zhuǎn)速的高溫會讓芝麻里的香味提前釋放,甚至糊掉散發(fā)出一絲苦味。要想得到一碗優(yōu)質(zhì)芝麻醬,則需要用石磨低速慢慢研磨。
三鮮豆皮和牛肉豆皮是如今最常見的豆皮種類
漢陽湖南人聚集區(qū)的豆皮館,老板創(chuàng)造性的在豆皮上加了幾種炒菜,讓口味相對清淡的豆皮增加了幾分重口,向湖南人的口味靠近了一些
豆皮小館里的貓,也被香味吸引了 對外地人來說,剛開始吃熱干面嘴里容易干渴,能讓所有人一致達成熱愛的反倒是豆皮。糯米軟綿口感加上雞蛋皮的香味,輔以香菇牛肉豆腐干等在熱鍋里煎制,待汁水浸入糯米中時,肉香米也香。毛主席來武漢,每次都要點豆皮吃,在巡視三峽的游輪上,也把老通城的豆皮師傅一并帶上了。令人遺憾的是,如今在武漢早餐界有點名氣的豆皮師傅,大多是當(dāng)年老通城班底里留下的淵源,豆皮制作工藝復(fù)雜,面對一口高溫鐵鍋繁瑣操作,一天下來十分勞累,而豆皮本身也賣不上來價格,只能維持在六至八元左右,消費者似乎也不愿意為此多買單,因為傳統(tǒng)豆皮里的肉并不多。比起過去,如今武漢的傳統(tǒng)豆皮店少了很多。
恩施古城里賣完菜的村民,帶著孩子買完早餐回家
恩施古城南門口的油香店,是當(dāng)?shù)厝寺愤^必買的早餐 這次早餐尋訪中,我們還選擇了另一個城市樣本,地處鄂西大山里的恩施。作為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恩施州,保留了許多少數(shù)民族飲食文化,跟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漢截然不同,古代恩施交通不便,崇山峻嶺里流淌的清江狹窄湍急,物資交換全靠山間挑夫河里纖夫。加上靠近重慶地區(qū),這里的飲食更偏辛辣,老百姓把山里的土豆玉米和辣椒臘肉制作成各式各樣的美食。炕小土豆,包谷(玉米)粑粑,油香,還有受到鄰居重慶萬州影響的各種小面。
土家燒餅是當(dāng)?shù)厝嗣刻煸缟媳爻缘?/p>
靠山吃山,恩施盛產(chǎn)土豆,一位土家大嬸雖然聾啞多年,但她炕的土豆特別好
帶著孩子上街吃一碗小面,因靠近重慶,這里的面條主打麻辣味 恩施在外界最有名的食物應(yīng)該是土家掉渣燒餅,十年前一度開遍全國,甚是紅火。但隨著每家獨立小店品控不一,惡性競爭后,這類燒餅店越來越少。在恩施一家三代人專做燒餅的店里,我終于再次感受到燒餅的魅力。肥瘦相間的面團在碳火烘烤下變得蓬松酥脆,加上一點辣椒面和醬油的升華,口感美妙。
灑滿芝麻,等待入爐的土家燒餅
中老年人上街喝早酒,一頓早餐吃上兩小時也不稀奇 不過最有土家族特色的還要屬當(dāng)?shù)厝说脑缇?,大清早不少?dāng)?shù)乩先藭x在街頭小攤邊,點上一個小火鍋或一碗面,舉起四五十度的白酒喝上小半天。這個習(xí)慣要追溯到過去,山里人都要四點鐘起床上山收割豬草,再去半山腰的田里干點活兒。等到八九點鐘開始有點炎熱時,他們才會背著豬草回家喂豬,然后吃飯,喝點白酒來恢復(fù)一下體力。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大多數(shù)人不再需要早起上山干活兒,但喝早酒的習(xí)慣卻保留了下來。
小火鍋店里的早酒聚會,兩位老人喝著喝著,吐詞也開始迷糊不清了
清江是恩施的母親河,在河邊吃飯,也是恩施人的生活習(xí)慣 從武漢來到恩施,最明顯的感受是生活節(jié)奏一下子變慢下來,在武漢大家對早餐雖然重視,但仍是快節(jié)奏吃法。而恩施則是慢悠悠的吃,當(dāng)?shù)厝苏f他們起床后,通常會先上街買個燒餅吃,然后再去找家面館坐下慢吃慢聊,不少老人喝著早酒,幾分鐘后人就會變得迷迷糊糊。我問他們最喜歡吃哪種早餐時,出人意料的是幾乎沒人給我一個明確答案,而是說看當(dāng)天心情,今天也許吃面條油香,明天就要吃包子或燒餅,很難固定?;蛟S恩施人認(rèn)為自己家鄉(xiāng)的早餐品種各有各的好,實在沒法分出個高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