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每到大年三十,奶奶家會燒一條喜頭魚(鯽魚),一直可以端到初三都不動筷子,原來,“當時農村經濟情況比較差,吃了這條魚,家里就沒有什么菜待客了,等到初四客人走后,才讓孩子們開吃。”回憶當時艱苦的生活,爸爸眼角泛起了淚光。 奶奶出生于1932年,湖北省仙桃市胡場鎮(zhèn)人,她生育了6個兒女,每年過年一大家子人圍在一起,非常熱鬧。但兒多母苦,奶奶白天在采購站彈棉花,晚上做花紙盒子到凌晨2、3點,補貼家用。 奶奶說,那個年代家境清貧,平時沒有新衣,也很少有零食吃,每逢春節(jié),爺爺的單位就會發(fā)派甘蔗和紅薯,放在家里的床底下,不吃了就到室外挖個坑埋在里邊兒,存放到開春。 春節(jié)還沒到,家家戶戶便都提前開始制作年貨,奶奶會準備麻葉子、金果、麻棗、麻花、翻餃、荷葉子,這些年貨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其實它們都是用大米和小麥制作的食品,下鍋油炸而成。 當時禮品沒現(xiàn)在豐富,基本上自制,通常會拿硬紙殼做成四四方方的盒子,上面糊一層花紙,裝上這些年貨,走親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