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3.0新增了哪些展出文物?又有哪些“進館必看”?一起往下看吧!
按照這個路線,從湖北省博物館三期南門開始,一樓進門向右轉走進曾侯乙展廳,一路“轉圈圈”爬到三樓,即可把以上路線逛完。 第一站:曾侯乙編鐘有新家了 走進曾侯乙展廳,不難發(fā)現(xiàn)曾侯乙有兩大愛好:品酒、賞樂。 傳聞就說,曾侯乙是一個生活講究的人,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愛酒”。在曾侯乙大墓,曾出土了十三件酒器,含國寶級酒具四套。在擴建后的曾侯乙展廳里,這些盛酒的器皿,一定要現(xiàn)場看看細節(jié)!
2000多年前的“冰箱”——銅鑒缶
銅聯(lián)禁大壺
大銅尊缶
銅尊盤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著名的曾侯乙編鐘,也是湖北省博物館鎮(zhèn)寶之一。它于1978年出土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zhàn)國早期。鐘架長7.48米、高2.65米。鐘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 專家認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也標志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交響樂團”的國家。
曾侯乙編鐘 第二站:“天下第一劍”住進“豪宅” 新館為越王勾踐劍單獨設立了一個展廳。 湖北省博物館講解員魏來介紹,越王勾踐劍在出土時插在漆木劍鞘里,出鞘時仍然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其劍刃薄而鋒利,經測試它能夠一次輕松地劃開20張白紙。雖然這把青銅劍深埋地下2500余年,但紋飾依舊清晰,毫無銹蝕,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 第三站:挖出來的曾國歷史 “曾國是一個被考古學家挖出來的歷史,史書、資料上都無相應記載,且關于曾國是不是隨國這件事,專家都爭論了很多年。”湖北省博物館講解員魏來介紹。 專家們認為,曾國自西周早期立國一直延續(xù)至戰(zhàn)國中晚期,近700年間,經歷了從王室藩屏到楚國盟友的轉變過程,有著深厚的禮樂文明積淀,是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中世系最完整、時代跨度最長的兩周諸侯國,以最完整的考古材料構建了中國周代封國中最重要的文化序列,為研究我國先秦青銅文化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文明進程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第四站:動起來的楚國車馬出行圖 在楚國八百年展廳,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有了新變化。車馬出行圖原本是一幅漆畫,整幅畫人物姿態(tài)各異,豬犬騰躍,車馬有序,情節(jié)首尾連貫、過渡自然,被譽為目前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長卷“連環(huán)畫”,體現(xiàn)了楚國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藝。 新館通過超大顯示屏,對車馬出行圖進行了動態(tài)展示,讓連環(huán)畫動起來。
除了新技術,還有新陳列,戰(zhàn)國中晚期的虎作鳥架鼓就是其中的一件。 湖北省博物館講解員魏來說:“之前它只能零散地鋪開展示,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它立起來的樣子。” 從構造上看,在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面大鼓懸于鳳冠之下,兩只小虎后足蹬踏鳳鳥背脊,前足上托鼓框。該器物通體髹黑漆,飾有紅、黃、銀白多色彩繪,穩(wěn)重的虎座與飛揚的鳳架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
(原件版——虎座鳥架鼓)
(復制品——虎座鳥架鼓) 第五站:珠光寶氣的梁莊王珍藏廳 最后一站,我們來到了梁莊王珍藏廳,鄭和時代的瑰寶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本次布展突破了此前按文物器類劃分單元的布局,從“人”的角度切入,鋪陳展覽線索。展覽分“天潢貴胄”“珠圍翠繞”“絲路擷珍”三個部分,講述梁莊王和王妃的故事,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 進入展廳,一條鑲嵌寶石的腰帶映入眼簾,上面鑲嵌了98顆寶石,有貓眼石、藍寶石、祖母綠等。
金鑲寶石帶 “金鑲無色藍寶石帽頂”在仰蓮瓣面上鑲嵌紅寶石,覆蓮瓣面上鑲嵌紅、藍寶石。其中,以“拴絲鑲”工藝固定在座頂端的一顆橄欖形無色藍寶石,重約200克拉,格外引人注目。據悉,這是目前考古所見最大的藍寶石。
金鑲無色藍寶石帽頂 在梁莊王文物展區(qū)旁邊,還可以近距離看看梁王妃曾經的生活物件。里面包含了當時的“結婚證”、“三金”、“玉禁步”等,充分展現(xiàn)了當時配飾的精美與奢華。
玉葉組佩
金鳳簪
記者了解到,湖北省博物館新館開放后,老館依然會延用,目前館藏文物總共達到24萬余件套。 (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 王佳薇 朱宇航 責任編輯 王佳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