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漢正街的故事始終由“人”來書寫,歷時兩個月,記者走訪了十多位親歷者,帶您聆聽老街背后的風雨人生。 《走過漢正街》 第四篇:《流年》 1983年11月29日,武漢市個體勞動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19位個協成員分列三排,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被稱為漢正街“玩具大王”的楊占芬就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女性:
“最開始個體戶的成分比較復雜,都是沒有職業(yè)的兩勞人員等等。后來慢慢開始有初高中畢業(yè)生年輕人的加入。” 北京姑娘楊占芬1959年因工作調動來到武漢,1979年離開塑料廠,一頭扎進漢正街打拼。她一手創(chuàng)辦的 “兆豐工藝精品總匯”位于石碼頭正巷,曾經是整個漢正街上單店面積最大、種類最齊全的工藝裝飾用品批發(fā)部,600多平方米的展示門店里整整齊齊、分門別類的擺放著幾萬種商品。 楊占芬:“從1989年開始擺攤,1990年進入室內,買了一個27平方米的門面,慢慢就把文具品轉到了工藝品方面。絨毛玩具、花卉、工藝品。到了1993年,租了一個2層樓的房子, 660個平方。” 這正是楊占芬人生的黃金時代,1993年,楊占芬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先進個體戶”稱號,這是漢正街個體戶第一次獲此殊榮。榮譽證書鮮紅的影印本,至今仍懸掛在店堂大門上。 但眼前這條小巷早已今非昔比,沿街攤位全部入店,頭頂私搭亂建的雨陽棚早已被拆,當年隨處可見的扁擔、拖車也沒了蹤影,一同消失的還有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記者采訪的這天上午,武漢下起了大雨,一個上午,店里只進來了兩撥客人,一個單子也沒做成,負責經營的女兒早已急地唉聲嘆氣。楊占芬倒也平靜,幾十年來,這條老街的起起伏伏全在她眼里。 楊占芬:“四十年,過去的火爆,一去不復返了。” 位居鬧市、物流是最大的瓶頸;商住混雜、消防為最大的隱患。2008年前后武漢市還曾一度力主將漢正街整體搬到漢口北,為綜合改造、提檔升級,曾經作為漢正街特色之一的物流被攔在了門外。兆豐的生意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楊占芬無奈地說:“這個影響很大,因為貨不通了,就是增加了我們的成本。必須要加價,一分兩分你要加上,這你一加的話,就認為你貴了,那就不愿意買了?,F在交通這么發(fā)達,他自己可以直接到廠家去了,到批發(fā)市場,對不對?何必又讓你賺一道錢。” 客戶分流、租金上漲、互聯網的不斷沖擊...面對新的市場環(huán)境,試圖掌握主動權的楊占芬,曾開過工廠,賠了;與朋友合資包山,被騙了;兩次慘敗經歷讓曾經的“玩具大王”甘愿偏居一隅。面對“看得見,摸不著”的互聯網,楊占芬也沒了曾經的那份勇氣。如今,她固守著漢正街的老店,本靠批發(fā)走量的生意,如今只能靠零售苦撐,甚至都難以為繼。 如何轉?何時轉?歷經了繁華而沒有守住歲月的“玩具大王”楊占芬,選擇直面現實:“離開漢正街,我覺得也挺不舍得啊。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一直在這里打拼。但是很現實的事情,因為我跟不上時代的這個步伐了。思想跟不上去,時代發(fā)展太快,年輕人腦筋多活呀!” 未來不可期,但未來,終將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