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蟠磯,又名龍蟠石,是于鄂州市東門外大江中的礁石,距離岸邊約200米,因石勢蜿蜒,矯若金龍,故名“龍蟠磯”。在龍蟠磯建有閣樓,名為“觀音閣”。 觀音閣元代監(jiān)邑鐵山建,明弘治初、嘉靖及清代和民國均有修葺。世事滄桑、屢毀屢修。蟠龍磯石頭翹首西望,觀音閣突兀在龍頭之上,恰似凌空飛來,虛懸于大江之中,坐東朝西,逆水而立。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條石壘成,青磚砌就,木框架結(jié)構(gòu)亭閣式建筑,有巧奪天工之妙。閣下如船舷樣的弧形石墻,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泄流,千百年來,它飽經(jīng)風(fēng)霜,縱覽長江。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龍吻、中亭在浩淼長江水之中??駶逓懺苟嗌倜麡侨A構(gòu)席卷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龍”(清人官文詩句),汛期一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zhèn)江心,顯示出古代武昌工匠對流體力學(xué)的奇妙運用和風(fēng)格獨特的創(chuàng)造藝術(shù)。
觀音閣閣身正壁鐫有”觀音閣”三個遒勁的大字。進閣正門石碑上刻的“龍蟠曉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筆。此公駐節(jié)黃州后,清晨立于赤壁磯頭,偶望對岸鄂州江心,見石磯輪,古閣聳峙,及至親臨觀覽,感喟不已,遂欣然命筆。 閣內(nèi)有一亭二殿二樓,總面積300多平方米,閣內(nèi)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觀瀾亭上,俯瞰江流,勝景憂宏;三重殿里,仰瞻前賢,文章彪炳。純陽樓上呂洞賓正酣燃大睡,游人至此,莫不止步屏息,會心一笑:如此蓬萊仙境,獨此公得其所哉?閣內(nèi)還供有質(zhì)樸的石雕觀音和栩栩如生的八仙塑像。磯上建筑,雕龍畫鳳,樓閣錯落,雄峻巍峨,檐牙高琢。 石墻上的幾棵古樹,原已枯萎縮多年,竟死而復(fù)生,正舒展著嫩牙初吐的新枝,擁抱春的到來。閣中的那一口老井,自古水清見底,水位要高出江水?dāng)?shù)尺,令人稱奇。這老井、古樹和神鱉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 古往今來,處于湍流激浪江心中的觀音閣,吸引眾多游人,或探尋險處風(fēng)光,或追尋前賢遺蹤,或祈禱神庥佛蔭,或遙祭屈子忠魂。寅賓樓時時回響著千古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大江之半石嵯峨,石上樓臺蕩碧波”。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二十余年來,鄂州市人民政府注意保護修復(fù)名勝古跡,閣中景物修繕一新,陳列有名人字畫,備有小舟接渡,游人登臨流連忘返。磯上仙鰲眼、古樹、老井被稱為“三趣”。閣壁間一棵老蔻樹,綠蔭如蓋。閣后壁一口老井寒氣逼人,揚子江枯水季節(jié),井水竟能高出江水?dāng)?shù)尺,令人稱奇。 天下名閣很多,沒有哪一座仙山瓊閣像觀音閣這樣立于大江之上,隨江水起起落落而沉沉浮浮。入夏汛期,江水上漲漫淹至觀音閣,水中之閣若浮于蓮花之上,飄逸隨波;枯水季節(jié)龍蟠磯像一條巨大鰲魚,浮出水面,寬厚背脊馱著巍峨觀音閣,穩(wěn)立江中。江水一改夏日野性,服貼溫順。偶有船過浪息,半江冬水,依然無語東流。 2006年,在國務(wù)院核定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鄂州的觀音閣榜上有名,被列為“古建筑”類別。至此,繼1988年怡亭摩銘巖石刻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18年后,鄂州又有了第二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