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仙佛寺石窟高約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閣三層,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樸精湛。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 全寺陷棲崖壁之中,重檐三疊。干欄式廟宇直伸河沿,憑欄遠眺,遠山如黛,丘陵起伏。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高的5米余,矮的10多厘米,且神態(tài)各異,雕工精湛。大佛坐于蓮臺之上,高約5米半;中間的大佛旁有小佛4尊,兩側的大佛,伴有小佛2尊,小佛高約2米。南有石窟群,刻有1米高的小佛19尊,整座石窟全長35米。古寺上依絕壁, 下臨深潭,寺外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夏日也非常涼爽。每當皓月當空,影映清潭,憑欄觀賞,更覺景色宜人。 仙佛寺兩岸曾經有數百小型佛雕,后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打掉。
寺外石級延至秀美的酉水河邊,河中深潭謂之“佛潭”,皓月當空,青山明月,影映潭中,稱為“佛潭映月”。千百年來,仙佛寺香火興旺,遠近善男信女來此拜佛求神,常年不斷,文人墨客也多慕名而來。
仙佛寺絕壁 佛潭西岸的這道絕壁,長約200米,在其中都凹進去約40米長的位置,由北向南,雕鑿大龕三個,中龕一個,小龕18個,共有31尊佛、菩薩、供養(yǎng)人造像。 第一大龕(kān 供奉神位的小閣子)呈倒U字形,高約6米,龕頂至地面13.6米,龕中為一佛二弟子。佛坐像通高5米,須彌座高3.4米。二弟子立像通高4.1米。 第二大龕龕頂距地面13.85米,龕高6.3米,龕中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坐像高5.3米,須彌座高3.7米,肋侍造像分別高為2.8米和3.2米。 第三大龕龕頂至地面14.6米,龕高6.2米,龕中造像為一佛二弟子。坐佛高5米,須彌座高3.4米,其身后淺浮雕頭光和背光,邊緣處涂紅色火焰紋。二弟子通高3.8米,立于仰覆蓮辦紋飾的圓型寶座上。 中龕龕頂至地面11.3米,龕中侍立二菩薩,著寶冠,披纓絡,手提凈瓶,通高2.7米。 中龕以南,順次排列18個小龕,每龕一像,因巖石風化,面目衣紋模糊,每尊造像的名號待考,但其原始風韻猶存 。
仙佛寺石窟不僅是長江中游、兩湖地區(qū)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同時也是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造像。”在全長約200米的峭崖中間,凹進的石壁上有北龕、中龕、南龕和南側中型龕等四個較大佛龕,大小31尊造像。其中,北端并排開鑿著三大石窟。石窟呈拱門形,無后室和中心柱,窟內主尊為大型雕像,大佛的兩側鑿有弟子或弟子和菩薩,三龕共十一尊。中間有中型龕一個,龕頂至地面高11.3米,鑿菩薩立像兩尊。右尊殘損較甚,左尊通高2.7米。形態(tài)勻稱,頭戴寶冠,肩搭飄帶兩條垂于腿際,中間作結。胸飾三條垂式瓔珞,腰束長裙,小腹夸張,兩腿修長。右手持凈瓶,左手上舉,動態(tài)穩(wěn)重,神情平靜。南端為小佛像龕十八個,一龕一佛,大多是觀音、地藏等題材。高15至2米不等,是破壞最為嚴重的區(qū)域,幾乎無一尊保存完好。大龕龕頂距地面最高處14.6米,龕高6.2米。坐佛通高5米,坐高34米,頭鑿高起肉髻,兩耳垂肩,身穿唐朝流行的雙領下垂袈裟,右手撫膝。
《來鳳縣志》(同治版)記載:“咸康佛,在佛潭巖上,峭壁千尋,上刻古佛二尊,須眉如畫……,左鐫有記,僅余”咸康元年五月“六字,文多不可辨”。在我國歷史上曾有兩個“咸康”年號,一為東晉“咸康”,一為五代“咸康”。如果是前者,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則為江南摩崖造像之最:即使是后者,亦是千年以上文物。在佛教楹聯集萃(引用)中就有湖北來鳳的仙佛寺:水底有天懸日月,空中無地現樓臺。出自:湖北來鳳仙佛寺。
仙佛寺石碑回文詩 佛潭歷來以景色清幽為人稱道,尤其是月上中天、佛潭映月之時,上下天光,銀波蕩漾,古柏籠煙,鐘聲裊裊,是來鳳歷史上十景之一。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名篇佳作,現山門前的巖壁上還留下這樣一首詩: 花開菊白桂爭妍,好景宜人留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紗籠樹色月籠煙。 這首詩措辭平實而意境悠遠,更有趣的是,它是一首回文詩,倒念順念都成句,將其拼折組合,可以演繹萬首新詩。 此詩倒過來讀便成為: 煙籠月色樹籠紗, 影漾波中潭落霞; 天晚留人宜景好, 艷爭桂白菊開花。 原詩去掉頭二字便成五言絕句: 菊白桂爭妍, 宜人留晚天; 潭中波漾影, 樹色月籠煙。 這首回文詩,倒念順念都成句,將其拆并組合,可以形成幾百首合律的新詩,相傳曇真人曾留言:“吟詩一百首,鐵船順水走”,曾經有一位才子一口氣念出99首,河面巨浪翻滾,鐵船隱現水面,才子大驚失色,情急之下忘了最后一首,以至成為千古遺憾。
1986年來鳳縣文化局就仙佛寺回文詩演繹在恩施報上發(fā)文征稿,共收集演繹詩稿14000多首,經精選200首編輯成《仙佛回文詩演繹詩集》。如今仙佛寺未修復,每年香客都在十萬人以上,尤其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更是萬人云集,熱鬧非凡。
歷史 公元335年建鑿仙佛寺 1938年來鳳縣長陳垣儒調查統(tǒng)計,全縣共有大小寺廟176所,僧尼250余人 1945年成立了中國佛教協(xié)會來鳳分會,成為鄂、湘、渝、黔邊區(qū)佛教中心 1956年 仙佛寺被列為湖北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經專家考證,始建于初、盛唐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長江中游、兩湖地區(qū)現存唯一的大型摩崖造像 2006年 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 湖北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江西九江鐵佛寺主持妙樂大師,帶領弟子居士800余人到來鳳,在仙佛寺舉行了一系列佛事活動,推動了來鳳仙佛寺建設的步伐 2012年,來鳳縣成立“藝術土家”推進指揮部,縣民宗局、旅游局、仙佛寺管委會等10家單位統(tǒng)籌規(guī)劃,快速推進,力爭將仙佛寺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2013年 中央預算內補助資金680萬元,仙佛寺石窟保護設施建設獲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 2013年 多方籌集資金,啟動了仙佛寺景區(qū)建設
2014年 湖北恩施市來鳳縣東晉古剎仙佛寺迎來了重建開光法會暨觀音閣奠基慶典隆重舉行
美食 油茶湯將茶葉、粉絲、黃豆等物,用油炸過,加煮熟的臘肉粒、豆腐顆和玉米泡,再加蔥花、姜米等佐料,摻上燒沸的油湯,吃起來清香爽口:泅茶湯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療饑醒酒,許多人四季不離,每日必飲,它是土家人待客的傳統(tǒng)民族飲料。 零號土豬 零藥殘、零污染、零激素、零注水、零病害、零重金屬
2009年被評為湖北名牌產品,獲得第七屇中國武漢農業(yè)博覽會金獎農產品稱號,2010年獲得農業(yè)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頒發(fā)的無公害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等榮譽稱號。
仙佛寺石碑回文詩 佛潭歷來以景色清幽為人稱道,尤其是月上中天、佛潭映月之時,上下天光,銀波蕩漾,古柏籠煙,鐘聲裊裊,是來鳳歷史上十景之一。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名篇佳作,現山門前的巖壁上還留下這樣一首詩: 花開菊白桂爭妍,好景宜人留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紗籠樹色月籠煙。 這首詩措辭平實而意境悠遠,更有趣的是,它是一首回文詩,倒念順念都成句,將其拼折組合,可以演繹萬首新詩。 此詩倒過來讀便成為: 煙籠月色樹籠紗, 影漾波中潭落霞; 天晚留人宜景好, 艷爭桂白菊開花。 原詩去掉頭二字便成五言絕句: 菊白桂爭妍, 宜人留晚天; 潭中波漾影, 樹色月籠煙。 這首回文詩,倒念順念都成句,將其拆并組合,可以形成幾百首合律的新詩,相傳曇真人曾留言:“吟詩一百首,鐵船順水走”,曾經有一位才子一口氣念出99首,河面巨浪翻滾,鐵船隱現水面,才子大驚失色,情急之下忘了最后一首,以至成為千古遺憾。 1986年來鳳縣文化局就仙佛寺回文詩演繹在恩施報上發(fā)文征稿,共收集演繹詩稿14000多首,經精選200首編輯成《仙佛回文詩演繹詩集》。如今仙佛寺未修復,每年香客都在十萬人以上,尤其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更是萬人云集,熱鬧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