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山文化底蘊深厚,山水秀美,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山。在這里可覽七十二峰,可觀十大靈巖,可拜岳圣始祖,可沐道佛祥光。
云陽山是神農(nóng)故封。據(jù)《漢學堂絲書》和《皇甫記》等古籍所載,云陽山是因黃帝之子少昊云陽氏始封于此而得名,又是第八代神農(nóng)炎帝的封地。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nóng)氏在云陽山興農(nóng)事,種五谷,嘗百草,采茶茗,至今在云陽山留下了祈豐臺、洗藥池、曬藥坪、碾藥槽、煉丹灶、神農(nóng)殿等靈跡。1986年,在云陽山南麓發(fā)現(xiàn)的獨嶺坳大溪文化遺址中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碳化稻粒,有力佐證了炎帝神農(nóng)在云陽山教人“刀耕火種”的歷史。
云陽山是道佛圣地。早在南北朝時期,云陽山就有宗教活動。梁天監(jiān)二年(503),佛教的傳教者在云陽山東麓興建了崇福寺;梁大同年間(535~545),一位叫饒道亨的人拜紫微真人為師,在云陽山興建云陽仙道觀。從此,來云陽山修道、悟禪、建宮觀寺庵的道徒、僧侶絡(luò)繹不絕。唐初,云陽山曾封為南岳,素有“古南岳”之稱。1500多年來,云陽山一直被道、佛兩教視為“可以隱居,可以長生”的洞天福地,至今在云陽山東門入口處存有全國唯一以赤松子命名的道觀赤松仙;在云陽山北門入口處建有佛教的紫云寺;在紫微峰東麓的古南岳宮(云陽仙)和白云寺,時為佛寺、時為道觀,甚至佛、道共處一室。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和興盛的道、佛文化,使得云陽山常年祥云繞繞,鐘聲悠悠,香火綿綿。
云陽山是儒家靈山。云陽山鐘靈毓秀,是士子讀書悟道的最佳之地,歷代學子喜歡寄食云陽山的寺觀讀書。古代還在云陽山上興辦了紫微書院,在山麓興辦了西崖、尋樂、西疇、范樂、幼學、龍湖等書院。正因為如此,茶陵歷史上127名進士中的2名狀元、1名榜眼均出自云陽山下。歷代文人墨客在云陽山留下了大量詩文詞翰,使得云陽山飄盈著濃濃的書卷氣。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明代“茶陵詩派”領(lǐng)袖李東陽,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譚延闿等先后到此探幽攬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云陽山是人間仙境。云陽山峰連七十二,方圓七十里,群峰聳立,丹崖流霞,飛瀑垂練,深谷籠幽,古洞藏奇。紫微峰峰巒疊翠,秀潤雄渾,也是最佳觀景點,素有“一峰觀三縣”之說;南岳宮、赤松仙、白云寺竹樹掩映,幽深靈異,仿佛一幅“深山藏古寺”的寫意國畫,一遇雨天,舒展出“煙雨青山煙雨樓”的畫面;神龜谷曲徑通幽,峻峭奇險,泉水潺潺;羅漢洞峽谷飛瀑鳴泉,綠樹蔥郁,丹崖翠壁隨處可見;老君巖澗谷藏幽,山石蘊奇;觀音巖大石飛壘,駕空透隙;五雷池一弘清泉,澄碧迥異;麻葉洞溶巖景觀千姿百態(tài),鐘乳石筍“光瑩玉滴,垂柱倒蓮,紋同鏤雕,形若飛舞”„„秀美的自然景觀吸引了歷史上不少文人墨客探幽攬勝,吟詩作賦。宋代詩人黃庭堅、明代“茶陵詩派”領(lǐng)袖李東陽、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譚延闿等都留下了許多有關(guān)云陽山的名篇佳作。 云陽山是天然氧吧。云陽山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風光秀麗,空氣清新,大氣、地表水等環(huán)境質(zhì)量均達一級標準。動植物種類繁多,各類珍貴動物常出沒在溪澗、深谷中,棲息于陵谷間,各類林木構(gòu)成一道道青翠蔥蘢的森林景觀,是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的天然氧吧,是頤養(yǎng)天年、修身養(yǎng)性的理想之地。
2008年12月,云陽山景區(qū)順利通過國家旅游局專家組評定驗收,獲得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品牌,2009年云陽山預申報省級風景名勝區(qū)、自然保護區(qū)、地質(zhì)公園等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