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一字之差,演變成反面派的“真理”!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絕對是中國眾多以訛傳訛的話中最離譜的一個例子之一,初中生也應(yīng)能輕易看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首先,這無毒不丈夫,就跟古人所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說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男人,什么時候惡毒陰損,暗箭傷人的這種前綴也能放在前邊來形容大丈夫了?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 原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yuǎn)之則怨。——《論語·陽貨》 因?yàn)椤墩撜Z》的這句話,有人就解讀為孔子歧視女性,甚至被認(rèn)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鬃右回灥乃枷胧瞧降?、仁愛,愛人如己,他怎么會歧視女人? 有人根據(jù)古文特定的語法,發(fā)現(xiàn)《論語》的句式多用對偶。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所以從語法來看,這里的“女子”和“小人”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詞。按照“人之陽曰男,人之陰曰女”,這里的“女”其實(shí)是一個形容詞“陰性的”,“女子”就是“內(nèi)心陰險狡詐的人”,全句就成了:那些內(nèi)心陰險狡詐、人格卑鄙齷齪的人是最難以相處的。親近他們,他們會無禮;疏遠(yuǎn)他們,他們又會怨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批判的是被“養(yǎng)”起來的狡詐卑鄙小人。想想什么人才能養(yǎng)小人?君主啊!所以這句話是指君王身邊的小人。這些人,親近了會變得無禮傲慢,遠(yuǎn)離了又會心生怨恨。 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說這句話時的背景。孔子是在衛(wèi)國之行后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被衛(wèi)國君主欺騙了,還被衛(wèi)國君主身邊的小人仗勢愚弄??鬃佑谑侵肛?zé)衛(wèi)國君主聽信身邊小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離開衛(wèi)國之后,就發(fā)了感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yuǎn)之則怨。” 那這后面一句怎么解釋呢?就是說你作為一個君主,對那些后宮沒什么本事的拍馬小人太親近了,他們就會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開始用你的權(quán)力胡做非為,而你疏遠(yuǎn)她們吧,她們又要埋怨,是非常麻煩的事??鬃又?,妲己誤國,烽火戲諸侯??鬃又?,宦官小人當(dāng)?shù)?,皇后外戚亂政的橋段更是屢屢上演,不可枚數(shù)。知道了這些歷史背景和人生經(jīng)歷,再看看孔子的衛(wèi)國之行,一切都明白了。 回頭想想,孔老夫子這句話多英明!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論語》中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讓他們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么”,這句訓(xùn)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統(tǒng)治者奉為圭臬。正是這句話,孔老夫子更被認(rèn)為是千百年來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但是,這條愚民之術(shù),真是孔子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biāo)點(diǎn)符號的,后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jīng)過一個“句斷”的過程,即是根據(jù)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dāng)?shù)胤郊由蠘?biāo)點(diǎn)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在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這其一當(dāng)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則是因?yàn)樗恼Z錄涵蓋的范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后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么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guān)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diǎn)。 比方說現(xiàn)在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前文來看,我們孔老先生前邊一直在討論詩禮樂這三種東東的教育問題,可怎么后邊一下子就變成去教帝王權(quán)術(shù)的訓(xùn)誡了呢?原來,這又是后人別有用心地斷章取義,刻意在句子的中間用一個不恰當(dāng)?shù)?ldquo;句斷”使這句話產(chǎn)生了歧義的緣故。我們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xùn)|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chǔ),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fā)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看,談教育談得多深刻啊。解釋如此通順,這才貼近“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本意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易經(jīng)》比較費(fèi)解的是“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F(xiàn)在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應(yīng)當(dāng)自強(qiáng)不息”。但“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其意思應(yīng)是“君子以之自強(qiáng)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會自強(qiáng)不息。這里的“之”,就是指“天行健”。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天道的運(yùn)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通過順應(yīng)這種規(guī)律,使自己變得強(qiáng)壯,生生不息,而不是讓君子埋頭苦干不松勁兒的意思。這種處世之道,在古時候幾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說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原句: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 即不會因?yàn)榇蠓蛑?,就可以免除刑罰,也不會因?yàn)槭瞧矫?,就將他們排除于文明社會之外?/p> ■三從四德 原文:女子子適人者,為其父母、昆弟之為父后者?!秱鳌吩唬簽楦负我云谝??婦人不貳斬也。婦人不貳斬者何也?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婦人不貳斬者,猶曰不貳天也,婦人不能貳尊也。——《儀禮·喪服》 之所以貼出那么長的原文,是要著重提醒各位,“三從”僅僅指服喪儀禮上的三從,這是最需明確的。由于今人對“四德”意見不大,就不再論述。 為了便于理解這段話,吾人須先知《儀禮·喪服》之大義。傳統(tǒng)中國乃禮樂之邦,而喪葬禮俗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喪服”又是喪葬禮俗的一部分。所謂“喪服”就是生者為死去的親屬改變服飾以志哀悼、追念之情的禮俗。依據(jù)生者與死者的血緣親疏關(guān)系或身份等級的不同,規(guī)定了五種等級的喪服制度系統(tǒng),俗稱“五服”。依此是斬衰服、齊衰服、大功服、小功服和緦麻服。同時,喪期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和三月的不同。喪服與喪期在《儀禮·喪服》都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不能錯亂或破壞。其中,斬衰之服最為隆重而且喪期也是最長的三年。一般是“子為父”、“諸侯為天子”、“臣為君”服斬衰,這一最高級別的喪服表示死者之于生者為最尊貴的人。須服斬衰的情形共有十一種,其余四種喪服亦各有若干種情形,限于篇幅與主題,這里不一一介紹。但須知,古代對喪服守制是非常重視乃至是苛刻的。如服斬衰之喪者如是現(xiàn)任官員,必須離職歸家居喪守制,喪期結(jié)束方可復(fù)職。若國家一時離不開此人,須由皇帝下詔特批而不守喪,是為“奪情”。即便如此,往往亦被視為有違倫常,當(dāng)事者承受之輿論壓力不小。萬歷首輔張居正因“奪情”事件而險遭同僚之彈劾,即其顯例。歷史上因未守喪制而遭受處罰者亦時有之,此不細(xì)說。 上面一段文字,就是說明女子服斬衰之服的情形與道理的。其大意謂: 女兒出嫁了,只為其父母及父親之兄弟服齊衰一年之喪。何以如此耶?乃因?yàn)榕圆荒苁貎蓚€三年的喪期。何以故?男女有別也。其別乃在女子有“三從”,故其禮俗亦隨之變化,無專一不變的道理。哪“三從”呢?就是未出嫁的女子跟隨著父親生活,已出嫁的女子跟隨著丈夫生活,丈夫死后跟隨兒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時,以父母為天;已出嫁之后,以丈夫?yàn)樘臁E硬皇貎蓚€三年之喪期,猶如吾人不能同時有兩個天,女子亦不能有兩個最尊貴之天也。 女子未出嫁時,本來須為自己之父母守斬衰三年喪。但因出嫁,不依賴父母而生活了,斬衰三年喪即轉(zhuǎn)移至夫家,若此時父母去世,則只守齊衰一年喪。然而,如果女子被夫家休棄而回到娘家,則依然要守斬衰三年喪。這里在在只關(guān)涉到喪服禮俗的問題,并未涉及到家庭生活中女子服從誰的問題。謂女子沒有自由而倍受壓制,皆是后之好事者望文生義、以訛傳訛之辭。由于“三從”離開了具體的文本與具體的社會禮俗而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遵從”或“服從”,再加上現(xiàn)代人受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多從個體自由與獨(dú)立的角度立論,則“三從”確乎成了女性的地獄。但這決不是“三從”之本義,在古代也沒有像現(xiàn)代人這樣來引申“三從”之義的。中國是歷來重視孝道,如果夫死以后作母親的要無條件地服從兒子,則豈有孝道可言,簡直是犯上而大逆不道。這種情況在歷史上鮮有發(fā)生,但兒子無條件地服從母親的卻很多,如焦仲卿按母親的意愿而休棄心愛的劉蘭芝,就是其顯例之一。甚至宋太祖趙匡胤亦是依其母親的意思,將大位傳給了其弟趙光義。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 ■無奸不商 原句:無尖不成商 “無奸不商”本為“無尖不商”。“無尖”的“尖”來源于古代用來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時,除了要將斗裝滿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斗里的米冒著尖兒,盡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也可解釋為:商場如戰(zhàn)場,必須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沒一個好人了。不過現(xiàn)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無尖不成商”慢慢就變成了名副其實(shí)的“無奸不商”或“奸商”了。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以德抱怨”不過是孔子的一句設(shè)問,并不是結(jié)論。 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報怨”的后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么話呢?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yǎng)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xiàn)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yīng)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tài)度去解決。 ■女子無才便是德 原句: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隋唐演義》 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quán)運(yùn)動者恨得牙癢癢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shí)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 本來這句話的上聯(lián)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聯(lián)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這話是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干為輔的意思,告誡每個男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視才干。 而下聯(lián)“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是什么意思呢?依然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干。這整個誤會是因?yàn)殄e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里卻自視若無”的意思。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古人說的“無物”不是世上真的沒有萬物,而是在萬物的圍繞中,內(nèi)心不起一點(diǎn)障礙的意思;“無我”不是真的沒有我,而是對于我的一切得失無掛于心的意思;“無念”也不是真的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妄念,在念頭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無才”不是真的沒有才干,而是“我雖然很有才干,但一點(diǎn)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視若無”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擁有過人的才氣,還能自視若無,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嗎?這句話明明是在褒獎我中華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裡有歧視女人的意思呢!而我們竟對這麼好的一句話,誤會如此之深,我們實(shí)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們太對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對不起我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yǎng)生主》 這句話常被掛在圖書館里,其實(shí)不是催使大家拼命讀書,而是勸大家不要盲目讀書,要合理利用有限的生命,處理無限的知識。這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尤其重要。 ■相濡以沫 原句: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大宗師》 相濡以沫,或許是一句對患難夫妻的贊語,但莊子的本義是:與其困境掙扎,互相扶持,何不放手,互得自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jīng)》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dāng)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圣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dāng)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其實(shí)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它的原意中根本沒有你們所需要的壓迫與歧視,卻恰恰相反,它說的是一個公平的道理,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歷史追隨孔子奉行“仁”,于是“不仁”似乎成了貶義詞。老子此語實(shí)為超脫情感的境界,天地福澤禍害,無關(guān)萬物情感與意愿。不仁,才是天地最大的公平。另外,“芻狗”指草扎的狗,非“豬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