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的流感太厲害,能躲過去的小朋友不多,因為小朋友傳染給大人的案例卻數(shù)不勝數(shù)。 朋友L家就是這種情況,直到現(xiàn)在家里的日子都可以用“雞飛狗跳”來形容,但她說:“特別感謝這些日子,讓我懂得了什么是最重要的。”
因為小朋友抵抗力弱,L正在讀小班的女兒沒躲過這波病毒,先是上吐下瀉,接著發(fā)高燒,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病了將近一個月,還沒好利落。 好在有爸爸媽媽幫忙,前半月雖然大家都累,L還沒崩潰,除了帶孩子去醫(yī)院確診請了半天假,也沒耽誤工作。 元旦后的一天,她正為開年的一個重要項目忙活,突然接到爸爸的電話:“媽媽發(fā)高燒了,抓緊回來帶她去醫(yī)院檢查檢查吧。” 如果情況不是特別嚴重,爸爸是不會打電話來的。 到家才知道,媽媽感覺不舒服已經(jīng)有兩天了,為了不讓女兒分心,忍著沒說。 發(fā)高燒那天早上,還早早起來煮了L最喜歡喝的紅豆粥,烙了蘿卜絲小餅,準備了兩種水果。 那天老兩口本來打算帶著孩子去醫(yī)院瞧病,又怕孩子交叉感染,不得已才讓女兒請假回家。 冒著被總監(jiān)罵的風險,L“厚著臉皮”休了兩天年假。 那兩天,她負責照顧媽媽,家里醫(yī)院兩點一線;爸爸負責照顧外孫女,雖然忙到只能叫外賣,但還能應付。 L的老公在單位負責一項很重要的項目,隔三差五出差,根本不可能請假。 家里還著房貸、車貸,一家老小的主要經(jīng)濟重擔都壓在他身上,L也不想老公工作上出什么差錯。 所以除了偶爾微信上跟他倒倒苦水,從未指責他不顧家。 L沒想到的是,自己親奶奶會在這個時候生病,還住進了重癥監(jiān)護室。 這意味著爸爸必須回老家盡孝,而她必須繼續(xù)請假,照顧親媽和親閨女兩個病號。 現(xiàn)在的私企,工作上一個蘿卜一個坑,再請假也只能是形式上的——該L完成的工作必須完成,只不過工作地點從公司變成了家里。 爸爸回老家了,媽媽退燒之后血壓一直反復,女兒咳嗽沒好不能送幼兒園。 家里的衛(wèi)生可以請鐘點工打掃,飯可以請鐘點工幫著做,但跑醫(yī)院、給老人孩子吃藥、陪孩子游戲必須親力親為。 每天深夜,孩子和老人睡了,她靠兩杯咖啡支撐,處理白天沒來得及處理的工作,幾乎天天要忙到深夜兩三點。
爸爸回老家的第三天,L陪女兒玩積木時,總監(jiān)突然打來電話。 為了不被女兒打擾,她一邊示意閨女自己玩,一邊去陽臺接電話。 自己負責的項目出了點差錯,需要馬上找對接公司的負責人商量補救措施,越快越好。 如果這個項目拿不下來,別說升職,這幾個月的績效工資也泡湯了。 當她十萬火急地返回到客廳,發(fā)現(xiàn)女兒把自己剛?cè)』貋淼乃崮倘拥搅说厣希A榱艘坏?,孩子正自己拿著掃?ldquo;打掃”,弄得地磚、地墊、沙發(fā)等地方到處是細小的玻璃碴子…… 那一瞬間,幾乎從來沒對孩子發(fā)過火的L幾近失控:“媽媽不是告訴你好好玩積木了嗎?怎么那么不聽話!看看你把房間搞成什么樣子了!看看這一地玻璃,快點給我坐到自己小凳子上去,不許再動!” 看著面目獰猙的媽媽,女兒先是驚恐地瞪大眼睛,接著哇哇大哭,一邊哭一邊去找姥姥。 躺著休息的媽媽聽到外孫女的哭聲,從次臥沖了出來,她先抱起孩子,接著開始數(shù)落親閨女:“你有什么火沖我來啊,你嚇她干啥,她才3歲,什么都不懂啊……” 當媽媽說出那句“都怪媽媽沒用,這節(jié)骨眼兒生什么病”,無力感一下子把L擊倒—— 她36歲,母親64,父親67,已經(jīng)到了需要她照顧的時候,她不敢生?。?/span> 每個月將近兩萬塊的車貸房貸、幾千塊的教育費用,她不敢失業(yè); 在單位,她是中層,要周旋于上司和下屬之間,哪一方都不敢輕易得罪……
以前,爸爸媽媽都在,L白天在單位廝殺,晚上專業(yè)陪娃,偶爾還可以和朋友喝喝下午茶、看一場新上映的電影,不能理解那些把自己搞得灰頭灰臉的女人。 而現(xiàn)在孩子和老人同時生病,她焦頭爛額周旋于工作和家庭之間,才發(fā)現(xiàn)不是曾經(jīng)的自己三頭六臂、電力十足,而是在看似閑適的背后,是父母親的雙肩幫她承擔了太多太多。
不久前,L還因為爸爸媽媽偷偷帶孩子去吃了頓麥當勞并且喝了碳酸飲料,和爸爸吵了一架,還想過辭職自己帶娃,長志氣“不用他們幫著帶孩子了”。 和老人有沖突時,有不少朋友都萌發(fā)過L這種想法吧? 老人追著孩子喂飯,覺得他們不注意孩子的獨立性,對孩子太寵溺; 老人出門愿意抱著孩子,覺得他們讓孩子動得太少; 老人因為人生地不熟,不愿意帶孩子溜彎,覺得孩子沒曬到太陽; 明明有嬰兒專用肥皂,老人卻和成人的混著用,我們覺得他們太不講究; 刷完奶瓶不記得開水消毒,我們說他們衛(wèi)生意識太談薄……
我們忽略了,很多老人犧牲了安逸的退休生活,離鄉(xiāng)背井來給我們帶娃; 我們忽略了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早上起來有早餐,下班回來有熱湯; 我們忽略了正是因為他們,孩子生病時我們才不用請假; 我們忽略了他們的滿頭銀發(fā),仗著自己是他們的孩子,一邊指責一邊心安理得享受著他們的照顧……
一年前移居海外的讀者朋友跟我說:“剛來日本那幾個月,我不認識鄰居,也沒朋友可以約著聊天,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家里看片。 想起爸爸去世后,媽媽去北京幫我?guī)Ш⒆?,不愛出門,我老埋怨她不給孩子曬太陽。 當時她的心情和我現(xiàn)在的一樣吧?人對于自己不熟悉的環(huán)境,總會本能地去躲避。” 我聽說過一個老人,為了給孩子在城里買學區(qū)房,讓孩子在北京擁有一個家,賣掉了老家的兩套大房子,來北京和兒子同住,順便幫著照顧兩個孫女。 但和兒媳生活習慣差別太大,他們不愿意把這些家庭瑣事告訴兒子,怕增加他的心理負擔,便推脫自己嫌小輩睡得太晚,跑到五環(huán)外租了個開間。 為了躲避高峰期,也為了能趕來給兒子媳婦做口熱飯,每天早晨五點半就擠公交倒地鐵來兒子家“上班”,晚飯后八九點再往回趕,到家往往已經(jīng)是晚上十點。 他們的愛,就是這樣,用盡全力,竭盡所能。
那天,跟女兒和老媽吵完架,L就去處理工作的事,晚上快十一點才到家。 擔心媽媽和女兒已經(jīng)睡著,她小心地開門,輕手輕腳走到女兒的臥室門前,當時媽媽正在給外孫女講《猜猜我有多愛你》,中間祖孫倆有這樣的對話—— 女兒:“媽媽不愛我們了,兇完我們就走了。” 媽媽:“胡說,媽媽就是因為愛我們,才著急去忙工作。” 女兒:“她還把姥姥氣哭了。” 媽媽:“每個人都會生氣呀,你有時候也把我閨女氣哭呢!” 女兒:“你閨女是誰???” 媽媽:“你媽媽就是我閨女啊,她和我吵架,我不和她計較,晚上還做了她愛吃的燒茄子、白灼西蘭花和南瓜粥。” 女兒:“不計較就是愛嗎?” 媽媽:“是吧?我覺得是,你亂扔東西,在墻上畫畫,媽媽也很少和你計較……”
站在門外的L,一下子淚流滿面,她想不出因為高血壓頭暈的媽媽,是怎樣一邊帶孩子,一邊做好那兩菜一湯的。 而“不計較”,簡單的三個字,讓她突然懂得了如何去愛孩子、愛家人、愛老人——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那些看起來歲月靜好的人兒,背后一定有人承擔了她的一地雞毛。 在那些我們看不見的角落,愛和理解才是一家人一起負重前行的最美音符。 |